尊龙凯时

位置导航: 首页  >  生涯  >  史鉴
【史鉴】三口功勋井见证胜利
2023年12月03日 15:15   泉源于:尊龙凯时   作者:姜化明   打印字号
  • 最大
  • 较大
  • 默认
  • 较小
  • 最小

  华八井、营二井、坨11井三口功勋井犹如“定海神针”,见证了胜利油田的降生、生长和绚烂。

 

  黄河入?,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。行走在胜利油田油区,聆听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岁月故事,华八井、营二井、坨11井三口功勋井犹如“定海神针”,为黄河三角洲注入了灵魂,让贫瘠的土地有了胆魄、气焰和精魄,让一经的荒原有了名堂、浩气和精髓,让一座都会有了灵性、精神和心胸。

  “华八井”涤讪胜利梦

 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,有些日子一定被历史铭刻。1961年4月16日,注定成为载入尊龙凯时工业生长史册的日子。

  这一天,位于我国东部的山东省东营市东营村周围的华八井,喜获日产8.1吨工业油流。玄色的液体从大地深处喷涌而出,似乎带着史前时期的影象和芳香,陶醉了找油的人们,也陶醉了黄河三角洲。

  轻抚华八井纪念碑浮雕,思绪穿越时空和岁月的长河,华八井上的一幕幕似乎就在眼前。

  没有地方住,老一辈石油人就在牛棚羊圈里,月光从秫秸墙的误差里照进来,牛棚里屎尿味直窜鼻子,咆哮的寒风把被褥吹得像黑铁一样生硬酷寒,累了一天的石油人倒头就睡;粮食不敷吃的,他们就吃地瓜干、棉籽饼,一个个都神色发青,全身浮肿,“屎都拉不出来了”。

尊龙凯时登录首页(中国)官方网站  老一辈石油人饿着肚子、住着窝棚、吃着野菜,在零下十几度的冰天雪地里,在前不着村、后不着店的荒原上,手拉肩扛,硬生生地把上百吨重的钢铁装备托运到井场,耸立在大地上,把钢铁钻头插进大地的胸膛……

  钻机的轰鸣声第一次响彻在甜睡万年的渤;脑。猎猎的红旗迎风招展,高高竖起的井架屹立成这个古老民族不平的脊梁。

  华八井打到1189米时,取出了褐玄色泛着光的油砂,装进瓶子、系上红绸子,送到了北京。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的余秋里拿着放大镜一直地端详着这块油砂,滑稽地说:“这个小废物,可是比金子还要珍贵得多喽!”

  当钻进抵达1755.88米处时,井管内喷涌出一股冲天的褐色油柱;毙压戳,历史在这一刻改变了走向,向导着中华民族开启了工业化的加速率。

  华八井宣告了“华北无油论”的休业,开发了华北平原找油的新时代。余秋里指出:“要搞清山东地下情形,把结构搞清晰,油层物性搞清晰,并搞到一点面积,确有掌握再下手大干。”

  华八井是胜利的根,是胜利梦最先的地方,中国地图上最先有了胜利油田的方位和坐标,同时也拉开了中国渤海湾地区勘探开发的序幕。

  “营二井”铸造胜利路

  驻足营二井景区,很快便与翻书型的雕塑相遇;野椎难丈,古朴而憨厚,镌刻着营二井简史,一下子被带入岁月的时空里,流淌出鲜为人知的故事。

  1962年3月23日,营二井开钻。没有公路,石油勘探队和外地民工一起修路;没有吊车和运输工具,就人拉肩扛把钻机装置上去;没有水,就自己挖井积雨水,喝坑洼中的咸水;没有现成屋子,就搭帐篷、挖地窝子住;口粮缺乏,就到野地里摘黄蓿菜、草籽做棉籽饼吃,活干到哪儿就睡到哪儿,没日没夜忘我事情。

  1962年9月16日,营二井钻至2738—2758.57米时,钻遇沙三段一套厚20.57米的高压油层,爆发强烈井喷,自然气、原油、泥浆汹涌着从井口喷薄而出,一条油龙直上百米高空,周遭十几里都能听到咆哮的声音,都能闻到石油的芳香。

  人们像赶庙会一样奔波相告,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庆祝,似乎全中国、全天下都听到了黄河口乌龙腾空的巨响。1962年9月23日,营二井用15毫米油嘴测试获得日产555吨高产油流,刷新天下日产原油最高纪录。

  营二井是继华八井之后,又一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功勋井,极大地鼓舞了天下人民。时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的康世恩说:“这是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的一件大喜事,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事业揭开了新的一页……展示了中国东部地区石油工业的绚烂远景。”

  为纪念营二井获得高产油流的喜庆日子,石油工业部转达天下,把华东石油勘探局命名为“九二三厂”,标记着成建制勘探开发拉开序幕。现在,“九二三厂”已成为永不消逝的胜利符号、胜利印记、胜利图腾。

  “坨11井”铸造胜利魂

  踏进坨11景区,由字母“T”与数字“11”组成的纪念碑巍巍屹立。

  1964年11月14日,坨11井开钻,功勋钻井队32120队一鼓作气,不负众望,18天钻到2480米时,遇到了85米厚的油层,创出了钻井、固井、测井等7个领域22项先进指标。

  1965年1月31日上午,一场飘雪让大地铺陈出圣洁的诗篇。“试油!”下令一下,只听霹雳一声巨响,如巨龙腾空,直冲云霄,摇头摆尾;如猛虎下山,震耳欲聋,飞出了山河气焰,吼出石油人的威武!

  石油芳香,随风飘扬,随雪而舞。用30毫米油嘴放喷求产,24小时喷出油1134吨。这天大的喜讯带着“鸡毛”迅速传到北京。

  “什么?1134吨?”余秋里同样不信托,一连问了好几遍。确认准确无误后,他哈哈大笑:“真过瘾!又一个大油田降生了!”

  1965年2月2日,大年月朔,彩旗招展,锣鼓声声,鞭炮震响。石油工业部在坨11井现场举行盛大的祝捷大会。一排排、一列列整齐的步队排队在千吨井旁,期待激动时刻的到来。

  “开阀放油!”坨11井闸门一开,油龙咆哮而出,“共产党万岁!”“毛主席万岁!”掌声、口号声、锣鼓声震天动地、此起彼伏。人们兴奋地跳着、欢呼着,各人牢牢拥抱在一起,禁不住热泪盈眶。

  呼呼的油流喷出的声音,通过现场电话的听筒传到石油工业部机关大楼。整个大楼内的机关干部一阵欢呼——我国打出了一口日产千吨的高产油井。

  祝捷大会现场,时任华北石油勘探总指挥部工委副书记张文彬声音嘹亮:“我们在胜利村打出了我国第一口千吨油井,在渤海湾盆地站稳了脚跟,这是毛泽东头脑的伟大胜利,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!为了纪念油气勘探的这一重大效果,经部党组织研究决议,这里就叫胜利油田!”以后,黄河口发明的大油田终于有了名字,永载共和国史册。

  岁月更迭,历史变迁。三口功勋井见证了胜利油田的降生、生长和绚烂,屹立成一种胜利符号、胜利价值和胜利信仰,被付与了神圣的光线,折射出特有的石油气概、石油气派,正引领着胜利续写新时代新的绚烂。

  责任编辑:赵 玥

尊龙凯时登录首页(中国)官方网站

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

运动 更多
杂志订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