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最大
- 较大
- 默认
- 较小
- 最小
13万人,历时两年10个月,建成了年产百万吨的江汉油田。
20世纪60年月,党中央、国务院作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决议,下达了开发建设“三线”油田的战略决议。1969年8月1日,“五七”石油会战指挥部建设。来自尊庆、四川、新疆、青海、玉门等40多个石油单位的4万余名职工,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单位12100余人,武汉军区抽调的25000名退伍官兵和地方民兵师37000余人,共计12.89万人,在“房无一间、路无一条”的沼泽里,历时两年零10个月,建成了年产百万吨的江汉油田、年加工能力250万吨的荆门炼油厂,发明了建南气田、南阳油田。
寻找第一井
江汉平原沼泽地下,究竟有没有石油?石油的规模有多大?有没有开展石油大会战的须要?
1961年10月8日,广西田东荒原上,刚刚加入事情不久、正在和勘探队的同事们找石油的小青年汪仕忠,被一纸调令派到了江汉油田。他们的使命很简朴:去打一口探井。这口井,决议着国家石油战略的制订。
国家急需石油,勘探却迟迟无法突破。“这个层位究竟能不可出油、数据上有没有问题、井位选得准禁绝?”汪仕忠和同事们遭受着重大的压力。1966年2月,勘探指挥部从潜江迁到荆门沙洋高桥村。正是江汉平原最冷的时节,他裹着大衣在四处透风的小平房里苦苦思索着,“在高盐地层,究竟有没有出油的可能性”。
其时的装备十分简陋,屋内里支起了几个大锅,手艺职员们用笊篱在内里筛选着,犹如在茫茫沙海中寻找珍珠,一堆又一堆的岩心、砂样在料场上堆成了山,却迟迟没有发明。日子一天又一天地已往,汪仕忠和同事们始终没有放弃寻找。也许是被他们的虔敬感动了,当第一颗蕴藏的石油的油砂泛起一朵油花时,汪仕忠捧着这粒黑乎乎的油砂,激动地大叫起来:“有了,找到了。”
有了发明,就有了目的层位和钻探偏向。6月15日,钟11井在无数人的瞻仰中开钻,所有的人都像开足了马力一样昼夜不断,急切地期待着好新闻。9月11日,钟11井完钻,9月28日试油。当原油喷涌而出时,汪仕忠和各人一起流下了激动的泪水,现场响起了欢呼声。这口井被各人称为“江汉第一井”,宣告着会战第一口油井、也是湖北省第一口工业油井的降生,证实晰江汉油田不但有油,还可以保存着大油田。江汉油田大会战的决议由此定下。
攻关芦席棚
1969年,在国家石油战略东移的安排下,勘探取得起源突破的江汉油田最先了石油大会战。与铁人王进喜在统一个战壕中度过了5年难忘时光的刘邦埊,怀揣着“我为祖国献石油”的火热情怀,毅然加入了轰轰烈烈的江汉石油大会战。那年9月,他历经七天七夜辗转抵达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的红旗码头。只管早有头脑准备,会战的艰辛水平仍然超乎意料。这是一片蚊虫横行,各处芦苇,血吸虫肆虐的沼泽。屋子要自己搭,水井要自己挖,路要自己修,实验用具要自己造。
与艰辛的事情和生涯情形相比,更让刘邦埊焦虑的是江汉地质情形异常重大,从大庆引入的井下工具、配套工艺“水土不平”,试采施工无法准期举行,地下的油再多也只醒目着急。自己下手,人给家足。这群来自天南海北的石油人,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资源,木箱当绘图板、床板当办公桌,在油灯下画出了攻关大队的第一张井下工具草图。
席棚房的灯光今夜不息,比星光更滚烫的灯火,照亮江汉油田工程手艺一起前行。在席棚房里,刘邦埊和同事们白天跑钻井作业现场,和兄弟单位的交科研职员交流履历,晚上借着微弱的灯光协同攻关。冷了,就披上被子取暖和,要么在棚子里跳一跳、跑一跑,饿了,就多喝点热水抗一抗,或者把白天省下来的米饭用开水泡一下垫垫肚子。经常是干到破晓,困得受不了才在被窝里睡个囫囵觉。
他们依附最简陋的试验工具和自制装备,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手艺瓶颈,解决了油田开发的手艺难题,爆发了100多项科研效果。井下工具解决了,试采中的难题迎刃而解,油流滔滔而出,短时间内建成了百万吨级的油田。
荒滩建油城
江汉石油大会战正值国家最难题的时期,物资极端匮乏,10多万人的用饭成了大问题。采油、钻井、作业、油建,无论哪个岗位,装备就为,都要靠人拉肩扛,重大的体力消耗和欠缺的粮食副食,让油田闹起了饥荒,严重拖了大会战的后腿。
为相识决用饭问题,勘探指挥部在开展石油大会战的同时,睁开了轰轰烈烈的“农业生产大会战”。1万多人会战职工眷属和知青年被组织起来,以团为单位建设了生产队,刻意发挥大庆会战“五把铁锹闹革命”的古板向荒滩要粮。
其时的油田周边是涝渍地,除了芦苇基础种不了庄稼,就连外地的农民都没有在这儿种粮食的实验。听说石油人要在这儿种田,大伙儿都来看个稀奇:这不是把种子朝水里扔嘛。
要种田,先得改良土地。农业队的眷属们开沟挖渠,在齐膝深的泥水中挥舞着铁锹、镢头,将水引入排灌渠中排走,然后一块田一块田地作垄、翻晒,硬是把污泥塘酿成了平平整整的田地。缺少化肥,他们就网络牲畜棚里的牛粪堆肥发酵,施到田里改良土壤,把生地酿成了肥力十足的熟地。为了育秧,农业队的眷属们“占领”了职工澡堂,把锅炉烧得红通通的,全身大汗地看着稻种抽芽、抽叶。
为了确保首种乐成,他们讨教农技专家,团结外地的特点、农时妄想插秧。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,数千名农业队员以史家湖农场为中心,将数万亩农田插满了嫩绿的秧苗。外地农场的职工说:“哪见过这样种田的,到时间有你们哭了。”
国庆时节,油田第一批刷新完毕试种的农田,黄澄澄的稻穗弯下了腰,在秋风中犹如金黄的海浪升沉着,迎来了有数的大丰收。外地的农民服了,纷纷前来取经,要履历、要手艺、要种子。昔时,油田会战的职工吃上了江汉油田自己种出来的大米。
与此同时,农业队还挖塘养鱼、围圈养猪、莳植蔬菜,食堂、托儿所、缝纫组、剃头店在各团纷纷建了起来,在建成百万吨油田的同时,也实现了生涯上的自给自足,极大减轻了地方的供应压力。
责任编辑:陈尔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