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最大
- 较大
- 默认
- 较小
- 最小
“庆抚线”助力抚顺成为中国炼油工业的先锋基地,使之踏上因油而荣的崭新历程。
我国石油炼制工业的起步,是从上世纪二三十年月从油母页岩中提炼人造石油最先的,其时主要生产能力集中在抚顺地区。20世纪60年月,我国发明大庆油田后一举甩掉了“贫油国”的帽子,抚顺也从人造石油生产基地蜕酿成为其时我国最先进、最主要的自然石油炼化基地。随后,新中国第一条输油管道“庆抚线”建成使用,更是助力抚顺成为中国炼油工业的先锋基地,使之踏上因油而荣的崭新历程。
建设自然原油炼化基地
抚顺是我国著名的煤都,具有富厚的油母页岩资源,经加工可制成类似自然原油的人造石油产品。1959年,抚顺的页岩原油产量已经抵达72万吨,占天下人造石油总量的80%。开国初期,在大庆油田尚未发明的贫油时代,抚顺是我国最大、也是最主要的人造石油生产基地。
上世纪60年月初期,大庆油田原油产量大幅度增添,这对我国的炼油工业生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彼时由于抚顺西露天矿采剥严重失调,油母页岩产量急剧下降,叠加外洋手艺援助中止等一系列因素,正在建设中的石油二厂页岩油加工项目所有歇工。石油部派事情组到抚顺视察研究加工大庆原油问题。研究批注,在石油二厂建设大型炼油装置,不但有助于解决大庆油田的后路问题,并且能充分使用石油二厂的炼油设施,知足天下燃油需求。
1961年,石油部召开“香山聚会”,决议在抚顺建设中国最大的加工大庆原油和生产燃料油基地。从1962年到1966年的4年时间里,在石油二厂先后建成了常减压蒸馏、Ⅳ型催化裂化、热裂化、延迟焦化、铂重整、烷基化等十几套装置和响应的辅助系统。其中代表新中国炼油工业最先进工艺手艺的“五朵金花”中的流化床催化裂化、水力除焦延迟焦化、铂重整三套装置迎风绽放,使抚顺迅速生长成为其时我国最大的自然原油加工炼制基地,撑起了新中国油品生产的半壁山河。
筹建中国第一条输油管道
上世纪60年月初,运入抚顺的原油都是以火车运输的。大庆原油是典范的石蜡基原油,凝固点高,由于大庆地处高寒地区,运往抚顺的原油得解决防冻凝的问题。
其时,为了避免原油在运输历程中凝固,在运输前就得在油库给其加温。若是加热温度不敷,原油在中途就会凝固,冻结在罐里;若是加热温度太高,又会造成很大的铺张。为了弄清远程运输中的油温顺沿途风速以及气温的转变,大庆油田设计院的事情职员天天带着风速仪、十几个温度计和少量干粮,爬上简陋的油槽列车。他们住在没有座位、没有暖气的火车上,饿了啃口苞米饼子,渴了喝几口凉水,迎着寒风,义无反顾地坚持测试事情。每隔一小时,探身于急驰的车厢外,一手握住把手,一手紧握温度计,在狂风暴雪中丈量2800多个油温、风速等科学数据,实地掌握了运输中油温的转变纪律。他们一连奔忙了三个多月,往返大庆与大连之间5次,行程一万多千米,掌握了大宗的第一手资料,解决了外运原油加温问题。
难题接踵而至。随着大庆原油产量逐年提高,天天需要运输3至5列车原油,约莫8000吨的外运量极大地制约了油田生长。不但储油罐爆满,并且造成几全家油井无法正常生产,大庆油田被迫实验“以运定产”的目的,严重地限制和影响了大庆油田的生产能力。与此同时,抚顺石油一厂、石油二厂、石油三厂因缺油炼制而陷入歇工状态。天下各地许多厂矿单位由于缺少燃料油造成机械不可正常运转。
1970年,国家决议建设大庆到抚顺的输油管道“庆抚线”。1970年8月3日,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《关于建设东北输油管道的通知》。由于是在8月3日正式准备,命名为东北“八三工程”。东北“八三工程”的起步,是从抢建“庆抚线”最先的。这条管道从黑龙江肇源县茂兴穿越嫩江后,向南经吉林省的松原、农安、长春、公主岭、梨树、四平,进入辽宁省的昌图,经铁岭,终至炼厂较为集中的抚顺。末站设在抚顺康乐屯,以支线向抚顺石油一厂、石油二厂、石油三厂供油。
填补我国管道建设空缺
“庆抚线”全长596.8千米,其中直径720毫米的管线558.6千米,年运送能力2000万吨。建设长距离、大口径、运送“三高”即高凝点、高黏度、高含蜡原油的管道,这在中国是第一次。
缺乏手艺、缺乏履历,又没有施工手艺规范和工艺流程参数可循。管道施工专用机具、输油专用装备,海内还未制造过……史无先例,难题重重。然而此项目为抢建工程,大庆油田翘首以盼,抚顺炼油基地嗷嗷待哺,必需在1971年建成投产!
时间紧迫,一系列问题急需解决。首先就是参建步队,建设雄师由工、农、兵组成,包括工人、手艺职员、干部、武士、外地群众,解决了职员问题。另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钢管制造问题。其时,天下唯逐一家由苏联专家资助建设的宝鸡钢管厂,还没有生产直径720毫米钢管的能力。手艺职员经由重复钻研,将原有的部件按比例放大,并重复验证、实验,最终画出了直径720毫米钢管图纸。随后建设的大庆、哈尔滨、四平、辽阳、鞍山、大连六个钢管厂解决了钢管制造问题。
其时,来自天下各地的二十万建设雄师搜集到松辽平原最先投入到建设中?ち礁龆嘣,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迎面而来。穿越嫩江时由于江水浮力大,管道无法沉入江底,施工陷入逆境。严冬将至,一旦进入冰封期河水上冻,将会导致整个工程滞后。智慧的建设者们接纳在原有管道外再套上一层管,在两层管中心的逍遥注入水泥增添重量,使管道沉入江底。1970年11月5日,管线穿越一次乐成。紧接着,北方长达7个月的冬季来临。英勇的建设者们在零下40多℃的严寒中肩扛人拉重达1.7吨重的钢管,向前移动,他们在温热的汗水和砭骨的寒风中喊出了“不见石油流,誓死不转头”!
就这样,建设雄师一边探索一边重复试验,先后攻克了管道防腐、保温、焊接、试压、运输、通讯等无数个手艺难题。13个月后,1971年11月7日,大庆的原油通过管道,在近600公里外的抚顺喷薄而出,东北大地上第一条长距离、大口径的输油管道正式投入运行。庆抚线的建成,不但缓解了东北铁路运输的压力,更主要的是,为中国管道运输事业积累了名贵的履历。它为后续的管道建设提供了借鉴,也为中国石油工业的生长涤讪了基础。
从“庆抚线”建成使用,到1980年,抚顺加工原油能力抵达了年870万吨,位居天下第一,成为中国炼油工业的先锋基地。抚顺这座因煤而兴的都会踏上了因油而荣的崭新历程。
责任编辑:赵 玥